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別為了一個「家」,賠上一個家

中國人把「家」這個觀念看得特別重,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幾個有血緣關係的人聚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頭上的幾片瓦、牆邊的幾塊磗築成的一個那怕只有幾百來呎的小房子,都值得人們像隻螞蟻般去勞動,耗盡畢生的精力死命的幹活,為的就是到一天頭髮白了、皮膚皺了的時候,供完這一個重千斤萬擔的蝸居,讓自己、讓子孫在這個城巿裡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在大陸,無數的人離鄉別井,兩口子在城巿中拼命的打滾,不吃不喝不拉不睡的忙著就是為了儲個錢來付房子的首期,即便是生了孩子,也只好餵哺幾個月就送回去老家讓兩老顧著,免得被小寶寶弄得分身不下妨礙了賺錢。

為了這個家,他們犧牲了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幾年後房子買了、把孩子都接過來的時候,才發覺孩子嚷著要見的竟然是鄉下的婆婆爺爺,至於在小孩子眼中的這個人...充其量只是個一年來看過自己一兩次的阿姨,而「媽媽」這個名字諗上去,還不如婆婆的親。

用「蝸居」這個詞來形容現代人與房的關係,實在精闢到有點悲哀,有時候我們為了擁有一個「家」,幾乎是賠上了一個家呀!

其實讓我們感受到安全、溫馨的,並不應該是那四道泠冰冰的牆和幾片磗瓦,別把一個房子看得太重,一個真正溫暖的家是築在心中的,而不是架在背上的;只怕是有一天賺到了錢,買下了最金碧輝煌的房子,你什麼都不缺,唯獨缺了一個家,那有何用?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我的媽媽

如果要我在這個世界上,選出一個最敬重的人,毫無疑問那一定會是我的媽媽。


記得第一次愛上媽媽,是小時候她跟我一起揀玩具,砌玩具的時候。對我的玩具完全沒興趣的她,當日陪伴著我一起研究的情境,至今依然瀝瀝在目。我媽是一個信守承諾的人,記得有一次,我突然想念起一支久未把玩的玩具槍,性急的我一時找不出來,發起牌氣,媽媽她耐心說,只要我能把功課完成,就幫我一起找。果然,為了這麼一件小事情,她番箱倒籠,上托下拉,使勁地尋覓那個失縱的小玩具,看著她認真的神情,儘管最後沒有找到,我還是感到很欣悅,感恩有個這樣的媽媽,她以行動教懂我甚麼是承諾。


記得7-8歲那年,自己身體不太好,右腳經常抽筋,痛得要死,不知是否患上了初期的小兒麻痺症。當時媽媽帶著我東奔西跑去求醫,及後去到爸爸工作的地方,找到一位以按摩方法來治病的大夫替我診症,我媽她很利害,陪著我入房應診,竟然將一整個按摩的療程硬記在心裡,然後回家每晚為我重覆施法,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替我按摩,唯盼可以根治我的抽筋症。慚愧當時自己還心直口快,在無數次按摩後還跟媽媽說了句:「你這樣按法,好像沒有什麼作用...」,一盤冷水照頭淋,我媽她並沒有因此放棄,現在回想起來,全賴她當時無怨無悔的堅持,帶給了我健全的人生。


從小開始,媽媽就充當我們兩姐弟的補習老師,中英數社科健不單只,還有四書五經詩詞歌庫中國歷史等等,更甚的是我媽她把婆婆家的家訓一一傳授我們。由吃飯的禮儀,到處理食物的習俗,到出門見人的禮貌,到處世之道....幾乎所有待人接物的道理都是她灌輸予我們的。以前小學的功課、考試多得有點變態,而我媽就永遠是最辛苦的一個,她陪著我們挑燈夜讀,不斷重覆又重覆檢查我們的答案...


還有,以前家裡雖窮,但我媽她一有時間,就會帶我們去遊玩,也冒著爸爸的反對,帶我們去學游泳,爸爸說泳池裡有很多寄生蟲,害我們都不敢去,後來才發現原來泳池是十分乾淨的,還好有媽媽。


最令我尊敬的是,媽媽她擁有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三從四德的功夫做得很到家,尤其是與我爸的那一家相處得十分融洽。所以長大後雖常聽人說一個家庭中以婆媳關係最為複雜,但我則從來沒有這個同感,有時我覺得媽媽她對祖母的關懷,比起對外祖母的還要多。


媽媽確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女人,所以我爸他常跟我開玩笑說:「找到你媽媽這樣的老婆,還真是幾生修來的福,你將來要找都要找媽媽這般的,知道嗎?」
我口中應是,心裡卻知道是沒可能的;這樣的好女人,或許一生就只能擁有一個...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讓坐敢為天下先

在澳洲的火車中,很少出現讓座與有需要人士的情況。那並非因為澳洲人都缺乏公民教育意識,而事實剛剛相反,原來澳洲的火車車廂中,每卡均設有幾個「有需要人士」的座位,而無論車廂有多擠迫都好,大家似乎都有共識不會坐上這幾個特別座位,目的是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士可以隨時使用。

前年遊澳時,因為不懂這種文化,看見座位就一屁股坐下去,當時被全車的人以奇怪眼光看待的那種尷尬情況,還真難受。自此以後,我每逢乘坐火車,都會特別留意那幾個座位,發現除了一些頑童會故意使用外,一般來說大家寧願挨站,都不願坐下去。

將目光放回我們的香港,我今天就在火車上看著一位孕婦撐著滿大的肚子走進車廂內站立良久,才發現孕婦四周坐著的人,不是借故裝作沒看見,就是興高采烈的與友人聊天,竟然沒有一個人鼓起勇氣站起來,邀請她就坐。

也許是大家都不太了解孕婦的需要;又或者大家都在等待、都在冀盼,希望作出犧牲的不是自己;亦可能是顧及面子,不想在眾人面前讓坐,顯得自命清高......

火車開動走了一會,終於有人站起來了,那孕婦歡愉的坐下,她的丈夫更有禮地道謝,弄得讓坐的人臉也紅了。火車走了幾個站,那婦人突然俏俏地跟丈夫說話,似是在提議些甚麼,隨後那位先生有禮地跟讓坐的人說:「我們到站了,你請坐回去吧!」一輪道謝後,兩夫婦欣然下車。

奇蹟接著地出現,一位剛才最接近那孕婦又沒有讓坐的女孩子,突然主動地站了起來,邀請一位剛進車箱的伯伯坐下,本以為她是即將下車才讓坐,後來才發現她差不多到終站才離開車廂,此舉實乃可嘉。

透過這次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慈讓之心真的人皆有之。不過隨著一些社會文化的影響、自我的保護意識、甚至一點自私的習慣,使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不樂意施惠於人。但原來善舉是有感染力的,當有人在我們面前做好事時,或許我們會有壓力、自責甚至懊悔,然後希望找尋機會來重建自己的道德價值,那位女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今天,我們的社會充滿怨氣,習以為常地將責任歸咎於他人。但我總認為若要改變,就應從自己做起,因為自己改變,別人才會跟著改變。我也永遠記著當我們用一隻手指責罵他人的時候,其餘有三隻手指卻是指著自己的。

一個和諧的社會文化,是有賴所有巿民一起維繫的,若想看見更美好的明天,何不從自己做起?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

新年進步...還待戒掉網癮

放了將近半個月的Semester break,在缺乏約束力底下渡過了兩週極度頹廢的生活,其中最不可思議的,不是睡到日上三竿,就是沉淪Facebook以致不能自拔。

作為一個毫無生產力的生命體,我事實上跟死屍分別不大;苟延殘喘生活著的,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實在慚愧。

故此,近日來的幾個晚上,每當我躺在床上準備結束又一個頽廢的一天時,都喚起了良心的譴責。雖然在譴責過後,我都有意識地狠下心腸,決意痛改前非,只可惜自己惰性太深,翌日又再一次故態復萌。

我驚覺自己跟濫藥的癮君子沒有分別,尤以不能自控的「Facebook漫無目的瀏覽症」最為嚴重,病徵包括有一開電腦立即登入facebook、每隔一小段時間又登入facebook、不斷追溯新留言、漫無目的點擊自己及他人相冊、不停點擊主頁更新好友狀況......我認為自己實在是中毒太深了,這種上網成癮的病真的很恐佈,它像癌細胞一樣不斷侵食我寶貴的時間及精神,換來的卻是無比的失落及空虛,若再不治理讓它漫延下去,我相信禍害的程度會比濫藥更為嚴重。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戒毒所內出現的不再單單局限於濫藥的人士,更甚的該是像我這種上網成癮、或是打機成瘾、購物成癮、以至各式各樣的習慣成癮等不能自拔之人。

所謂病向淺中醫,看來為了避免上網成癮的習慣影響了學業、事業、以及將來要上戒毒所,我今年立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大量減少將光陰投放在facebook及MSN等的行為之上!!

不過至於有何對策,我則尚未有頭緒.....

2009年12月7日星期一

在戰爭中體會人間悲情

[南京﹗南京﹗] 影評

「守不住啦,散了吧!」南京城僅餘的守衛軍之一、國民黨精銳部隊的一員陸劍雄於大軍壓境時,無奈地向守軍說出這句話,南京頓成為人間煉獄。

《南京!南京!》的故事發生於1937年,時值抗日戰爭,南京保衛戰基本結束,日軍攻陷了當時中國首都-南京。日軍進城後,幾十萬的中國人被集體屠殺,當中有活埋、機槍掃射、集體焚燒及斬殺。除此之外,更有大量的中國婦女被迫淪為慰安婦,慘情使人目不忍睹。

影片透過描繪一名日本軍人角川的內心世界為主線。角川是名新兵,在日軍攻入南京城後,他將「第一次」獻給了來自日本的慰安婦百合子,更表示戰後要娶她為妻,這種赤子之情非旦沒有得到認同,更遭到同袍的嘲笑。

劇情接著披露當年日軍不守戰爭規則的暴行,在南京城屠殺數以十萬計的中國人、迫使無數的婦女作慰安婦,以解決日軍的性慾來控制軍紀。而角川則在一路犯罪的同時,內心一路掙扎;由親眼目睹一位貌似百合子的中國婦女被輪姦致死,到得悉百合子離逝的惡耗,他感到無奈、迷失。到底他是對戰爭帶來的傷害感到無力?還是對己軍的行為感到不齒?而身為軍人在殘酷的戰爭當中,還可否擁有僅餘的一點自尊?本片的結局給了觀眾一個很值得思考的答案。

本片除以角川為主線來描繪人性的變化外,更有不少角色帶出中國人高尚的情操,如國民黨軍人陸劍雄的捨身取義、翻譯家唐天祥的殺身成仁、妓女小江的不屈與無私,還有安全區領導姜淑雲的勇氣與智慧等,都能讓觀眾深切體會戰爭中的人間悲情!

《南京!南京!》透過種種人性的刻劃,帶出南京的傷痛除了是中國人的悲哀外,也是日本人的悲哀,更是全人類的悲哀。看畢這部電影,我們會發現傷痛的過後,遺下的不再局限於指責與仇恨,而是令人深切反省的教訓。

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

開竅用心

我小時候諗書,是一榻糊塗。人家說竅門不開,再努力也是徒然,更別說我連努力也欠奉,那一榻糊塗是應該的。

但這也難怪,才做幾年人,哪來的這麼容麼開了竅?按說年紀小又開了竅的不是沒有,但也不多,大抵是上輩子積下來的福,讓今生提前把竅給開了,少走幾年寃枉路。不過竅開得早,起步輕鬆,又不代表是件好事,人生漫漫長路,前面的路平坦,後面的路曲折,誰說得來?

竅未開,把話說白了,就是對讀書不感興趣。如果有興趣,能不好好的諗嗎?那為什麼沒有興趣呢,我想教學方法是其中一個原因。

小時候,活潑得很,精力無限,總以為自己的一點聯想力,比其他人都要豐富,更覺得自己想到的東西,沒人能想得到;所以想要跟人分享,但分享要通過說話,話說多了,就被老師罵、甚至罰,久而久之,不敢說,也不想聽。

我對讀書的反感,大概是從被禁止說話開始的。被打得多,罵得多,罰得多,連本來吸收知識的喜悅,都被打散了。

可笑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小時不許說話,大時不許沉默。
從小學到中學,不說話沒問題,最好閉上嘴巴安靜聽書,懂考試就行。到中學以後,懂考試是基本,不懂說話是廢物。大學裡的Presentation一浪接一浪,在老師同學面前沒有一點說話的自信,連班都升不上。到了社會工作,基本的溝通技巧、推銷技巧、應變技巧、分析技巧,通通沒有學好,怎樣辦?

書讀得好的人比比皆是,話說得好的人卻寥寥可數。正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讓我們只愛聽書,怕了說話。學術如果只有進,沒有出,成績再好,也是假像,要懂運用,方是王道。

說話,是運用知識的一種方法,讓學生嘗試把吸收了的知識反饋出來。經過無數次的循環,我們才能夠真正擁有知識,運用知識,繼而通過知識進行思考,再創造新知識。

所以,如果身邊有小朋友是愛說話的,請不要責備他,因為這不是他的錯。大人可以嘗試引導他在適當的時候才發表意見,達至避免影響別人之餘,又可以開發表達的能力。
同時,也應多鼓勵文靜的小朋友多表達自己,多給他們機會面對群眾,培養自信,這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小孩子的竅,可以由大人來開。

該怎麼開?用心能開。

2009年10月31日星期六

杏林語錄

友人知道我愛看杏林子,日前特送來一本<<杏林小記>>,真合脾胃! 才一個上午的車程,已經看了一半。

她的文字,寫得太好,她要宣揚的福音,也太令人感動。在她的身上,我看見了真正的幽默、慈悲、堅強、寬恕....她所寫、所言、所行、所立,一一都充滿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她的書,是治心病的最好良方。她是一個奇女子,就像她的真名劉俠一樣,真真正正,俠骨仁心。

這本<<杏林小記>>,乃杏林子為紀念與病魔奮戰二十五週年而作的。從一九七八年初版至今,已歷三十餘年,共計八十七印。

繁忙的都巿人,有空的話,不妨一看再看,以解精神之渴、充心靈之飢!


杏林語錄:

「帶著歡欣愉快的心情,證明一個人失去健康算不得什麼不幸,要緊的是,是否有純正的信仰,健全的心理,正確的人生方向,以及朝氣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