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

開竅用心

我小時候諗書,是一榻糊塗。人家說竅門不開,再努力也是徒然,更別說我連努力也欠奉,那一榻糊塗是應該的。

但這也難怪,才做幾年人,哪來的這麼容麼開了竅?按說年紀小又開了竅的不是沒有,但也不多,大抵是上輩子積下來的福,讓今生提前把竅給開了,少走幾年寃枉路。不過竅開得早,起步輕鬆,又不代表是件好事,人生漫漫長路,前面的路平坦,後面的路曲折,誰說得來?

竅未開,把話說白了,就是對讀書不感興趣。如果有興趣,能不好好的諗嗎?那為什麼沒有興趣呢,我想教學方法是其中一個原因。

小時候,活潑得很,精力無限,總以為自己的一點聯想力,比其他人都要豐富,更覺得自己想到的東西,沒人能想得到;所以想要跟人分享,但分享要通過說話,話說多了,就被老師罵、甚至罰,久而久之,不敢說,也不想聽。

我對讀書的反感,大概是從被禁止說話開始的。被打得多,罵得多,罰得多,連本來吸收知識的喜悅,都被打散了。

可笑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小時不許說話,大時不許沉默。
從小學到中學,不說話沒問題,最好閉上嘴巴安靜聽書,懂考試就行。到中學以後,懂考試是基本,不懂說話是廢物。大學裡的Presentation一浪接一浪,在老師同學面前沒有一點說話的自信,連班都升不上。到了社會工作,基本的溝通技巧、推銷技巧、應變技巧、分析技巧,通通沒有學好,怎樣辦?

書讀得好的人比比皆是,話說得好的人卻寥寥可數。正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讓我們只愛聽書,怕了說話。學術如果只有進,沒有出,成績再好,也是假像,要懂運用,方是王道。

說話,是運用知識的一種方法,讓學生嘗試把吸收了的知識反饋出來。經過無數次的循環,我們才能夠真正擁有知識,運用知識,繼而通過知識進行思考,再創造新知識。

所以,如果身邊有小朋友是愛說話的,請不要責備他,因為這不是他的錯。大人可以嘗試引導他在適當的時候才發表意見,達至避免影響別人之餘,又可以開發表達的能力。
同時,也應多鼓勵文靜的小朋友多表達自己,多給他們機會面對群眾,培養自信,這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小孩子的竅,可以由大人來開。

該怎麼開?用心能開。